2019年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中小学语文教师招聘/编制考试历年真题试卷及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13分)
(一)阅读以下文字,回答第46~48小题。(3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
有这样一层心态,中国当代建筑的“捕风捉影”之路就停不下来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建筑设计长时间尾随国外潮流,连古都北京都沦为先锋建筑的实验场。比如2009年评选出的北京“新十大建筑”,与50年代的“十大建筑”相比,美则美矣,却看不出与中国传统的血缘关系,实在是美得有些苍白。
难道,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以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
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这一类建筑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技术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是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
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中
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
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须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
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有删改)
4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4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4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
决定的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佛教传人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
现世为重
(二)阅读以下文字,回答第49~51小题。(4分)
中科院科研人员最近利用遥感技术,在新疆探测古长城所在区域的土壤、植被和地貌信
息,发现与周边环境的细微差异,从而“复原”出消失的古长城遗迹和周围的地势环境。将
来,随着虚拟现实和三维技术的应用,人们还能在网上游览新疆古长城。
如今的新疆,曾经的长城遗址因为风沙水流侵蚀,在地表上几乎看不到踪影。而在1000
多年前,新疆还有呈点状、片状分布的长城,它们保护着边疆的安定和商路的畅通。不久前,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简称中科院遥感地球所)科研人员利用现代遥感技术,分析了长城在该地区的分布情况,并“复原”出新疆古代长城的样貌。
遥感考古,简单地说就是利用电磁波等传感器对地表及地下遗迹进行远距离观察、探测
的手段。航空航天的发展,尤其是遥感卫星分辨率的提高,让遥感考古有了更高精度、更高效的平台和载体。遥感技术如何用于考古?中科院遥感地球所研究员聂跃平介绍,地面不同植被、土壤、地貌特征等与遗址产生的电磁波波谱特征不同,这些差异通过肉眼看不出来,但在航天飞机、卫星、无人机等遥感平台上,观测设备可以获取它们的电磁波数据。这些信息经过计算机处理,就能了解观测地的植被、土壤、地形等状况,进而提取考古目标信息。
以本次新疆古长城考古为例,文物专家表示,新疆的长城遗迹多修筑于汉代、唐代和清
代。“与内地长城不同,新疆古长城没有连续的墙体和高大的城墙,而是在交通要道、关隘、河流沿岸等处,修建烽燧、戍堡等。”聂跃平说。受千余年的风沙侵蚀、人类活动的影响,古长城所在地已经和周边的沙漠、戈壁混成片,人眼很难看出遗址的存在。但古长城所在区域的土壤、微地貌、植被状况与周边环境会有细微的差异,产生的电磁波波谱也就不同。这些信息都逃不过遥感的“眼睛”。
目前新疆已经发现了600多处古长城遗址,而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中科院遥感地球所
副研究员于丽君介绍,我们根据这些遗址已初步勾勒出一条长城资源分布线,并正通过遥感
和三维技术“复原”新疆古长城遗迹的样貌。届时,人们不仅能通过科学家制作的影像,看到每座长城遗迹的模样及其周围地势环境,还能看到部分长城在新疆境内的走向。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未来人们还能在网上身临其境“游览”新疆古长城。
根据遥感考古对古长城的观察和研究,还可以推测出它们曾发挥着保护边疆安定和丝绸
之路畅通的作用。此前,丝绸之路只在古书上记载,人们对其位置、外观并不了解。如今丝绸之路的路线清晰重现,为古丝绸之路及其分支的具体走向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中科院遥感地球所研究员王心源说,遥感考古就像破案,先发现疑似地点的线索,田野考古再跟进发掘,所以前期案头工作非常关键。他表示在遥感考古过程中,需要使用“组合拳”。比如,在发现米兰古屯田灌溉系统过程中,王心源团队不仅采集、处理了遥感影像,分析了植被指数,还与《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比对,确认疑似区域,并在遥感影像的精准导航下,对疑似遗址点实地勘探验证。
相比传统考古手段,遥感考古拥有很大的优势。首先,遥感考古覆盖范围广、效率高。近年来,随着卫星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可以全天候获得遗址的遥感数据。通过卫星对地面的俯视,从而对一个地区的地貌进行全方位观察,不会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同时,遥感图像成像尺度变化范围大,既可纵览全貌,又能细看局部,有利于人们对所得图片进行研究。曾有人统计,在相同范围内,用遥感技术是传统的踏查方法效率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其次,遥感考古的成本也相对较低。“过去的田野调查主要依靠人力,工作量巨大。但人的精力和目力十分有限,如果是大范围普查,就很难看清楚区域的全貌。尤其是遇到沙漠、草原等特殊环境,实地调查已经非常困难,想得到准确调查结果更是难上加难。”王心源说。
此外,遥感考古对遗迹破坏小。“考古发掘本身就是对文物的一种破坏,但是许多抢救性发掘又势在必行。遥感考古利用遥感图像,可以在尽可能减小文物破坏的前提下,了解遗址和墓葬的构造。”王心源说。
在聂跃平看来,目前我国还有大量有待探明的遗址,遥感考古不仅可以高效地探明各种
大型古代聚落、古城,而且可以尽可能地对其进行保护和监控。但他同时认为,遥感考古不会代替田野考古,因为它解决不了遗址的年代、出土器物的研究等问题,两者相互补充,才能事半功倍。除了观察地面遗址,探地雷达等技术将遥感探测的触角延伸到地下。比如水下遗址探测,聂跃平介绍,遥感手段能测量水下地形,反演历史条件下的水下地形信息,确定遗址的位置和范围,进而推测古地理、古气候和古代社会的发展情况。
据聂跃平介绍,面对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众多遗址,如果仅仅依靠历史记录或偶然发现来
寻找是不够的。此外,即使发现了一些遗址,也大多七零八落,难以从整体上和空间上了解古人的社会生活。正因为如此,过去数十年中,国内外科学家纷纷应用遥感技术开展考古工作。
(有删改)
4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遥感考古就是利用电磁波等传感器对地表及地下遗产进行远距离的观察和探测手段
B.遥感技术终会代替田野考古,解决遗址的年代、出土器物等研究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遥感观测设备获得考古目标的电磁波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数据进而提取考古时的目标信息
D.遥感考古并不是单纯地利用技术的一种手段
5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众多遗址,遥感考古最具有时代前沿性
B.遥感考古就像破案,先发现疑似地点
C.考古发掘本身就是对文物的一种破坏
D.我国还有大量有待持续探明的遗址
51.遥感考古具有哪些优势?请简要说明。(2分)
参考答案更多资料请联系微信/QQ:202679107
本人从事语文教师招聘编制考试工作6年以上,总结和整理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语文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和资料,该资料来自各地的语文教师编制招聘考试历年真题考试试卷中,再加上我们老师团队的整理和各种渠道得来的资料。内容可以说十分精炼,可谓是一份不可多得珍贵的教师招聘考试宝典资料,所有资料含有答案。在各地教师招聘考试中出现率非常高,适合教师招聘、编制、特岗、进城、职称等考试。本人敢保证你只要记住这份资料,你将会有99%的几率通过考试。如果需要可以联系本人微信/QQ:202679107
你可知道——别人用这个资料就考过关了!
你可知道——整理这个资料需要花多少精力
你可知道——可以为你节约多少时间!
你可知道——有了这个资料可能给你带来什么!
你可知道——没这个资料你可能失去什么!
推荐复习资料:
1.语文教师招聘考试复习笔记(核心考点)
2.语文教师招聘考试高分题库(上下册)
3.语文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大全
4.语文教师招聘考试考前卷(A、B卷)
详情加微信/QQ:202679107
分享语文招聘考试全国各地市县区历年真题